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城乡供需 > 致富项目 > 项目讨论 > 正文
    购物车
    0

    一个人的创业 一群人的脱贫 一方人的致富

    yuncao88     2017-08-13 12:23:09     浏览:581    回复:0    点赞:0
    发帖人:yuncao88
    级 别
    贡献值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
    在运漕镇通往凌家滩的乡村公路边,占地两百多亩的蔬菜大棚因其独一无二格外显眼。这里是回乡创业农民田之发的创业梦工厂,也是贫困户杜友芳她们脱贫的希望所在,更承载着潘桥村在产业转型上的探索。一个人的创业,游子归来激活一片沃土4月10日一大清早,汽车在乡间的小路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运漕镇绿新蔬菜基地。但一下车并不见早就约好的田之发的身影。原来,从早上七点多开始,他就一头扎进大棚里忙碌起来,连时间都忘记了。用田之发自己的话讲,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1992年去北京,十几年的闯荡让他在异乡也有了一番小成就,2008年,他选择回到运漕。潘桥村周边出去打工的人很多,由于缺少劳动力,许多农田都基本处于荒废状态,回到运漕的田之发首先承包了大赖村周边的近2000亩良田,成立了旺发农业合作社。合作社开办起来后,周边的农户纷纷加入进来,规模化种植逐渐显现出效益。但水稻的附加价值有限,即便是收成好的时候,除去成本,一亩田也不过四五百元的净收益。“2015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来运漕调研,提出光搞农业不行,要发展蔬菜种植等其他产业。”2016年6月,田之发与人合伙投资四五百万元建了215亩蔬菜大棚,成立了绿新蔬菜种植有限公司。“我们的注册商标‘含绿新’就是专家给取的。”田之发解释说,“含”就是含山,“绿”就是绿色、有机,“新”就是不断创新。蔬菜种植是个精细活,需要大量的人工,周边的剩余劳动力很快被吸附过来。“去年仅半年,一亩地人工成本就花了3500多元。”田之发说,目前,蔬菜基地固定的工人有二十三人,农忙时每天有六七十人同时在这里干活。一群人的脱贫,一份工作托起生活的希望在蔬菜大棚里,杜友芳正和工友们一起忙碌着。杜友芳家是因病致贫的典型,丈夫是瓦匠,日子本来过得很滋润,2013年,杜大姐的丈夫因为摔跤导致头部受伤,做了两次脑部手术,命虽保住了,却也从此失去了劳动能力。“治病前前后后花了将近四十万元,现在每个月买药还要花一两千元。”杜大姐说,因为手不能动弹,丈夫生活自理方面也需要人协助,所以自己只能在家附近找事做。“多亏田老板给了我这份工作,让我可以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家里。”大棚刚开始建的时候,杜大姐就成为绿新蔬菜的固定员工。每天早上把丈夫安顿好再过来,中午还可以回去给丈夫做饭,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这笔收入对我们家来说太重要了,可以提供一份保障。”杜大姐说,刚大学毕业的儿子目前在上海上班,虽工资不高,但慢慢来,日子总会越来越好的。“蔬菜大棚搞起来,受益最大的肯定是我们家。”与绿新蔬菜隔路相望的是一个小卖部,四十多岁的陈以保就是这个小卖部的“老板”。因为患有强直性脊柱炎,脖子不能灵活转动,陈以保说,生病以后不能出去打工挣钱,就和爱人在家开了这个小店,可是农村平时人少消费市场不大,小店生意一直很惨淡。“家里有老父母,两个孩子上学,我还要瞧病,你讲压力可大?”绿新蔬菜成立后,陈以保的爱人程学年在蔬菜基地谋了份工作,这个家庭从此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为了照顾陈以保的生活,绿新蔬菜平时很多日用品都从小卖部买。“光去年一年就在我店里消费了一万多元。”陈以保说。一方人的致富,产业转型是思路更是实践在绿新蔬菜基地,田之发专门从和县聘请了农技专家负责给工人们传授技术。走过南闯过北的田之发深知,独木不成林,当周边的乡亲们都来做蔬菜种植时,才有可能真正地成为一份产业,绿新蔬菜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含绿新”才能真正有可能叫响。采访当天,记者还偶遇了前来走访的潘桥村党总支书记何晓斌。何晓斌说,从水稻种植到蔬菜种植,田之发自身在转型,其实,这里也浓缩了整个潘桥村的产业转型。“依托产业转型,不仅在于解决脱贫问题,更关乎致富。”何晓斌介绍说,2014-2017年,潘桥村一共有64户的脱贫任务。对贫困户,除了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最重要的就是就业扶贫了。潘桥村四面环水,土地肥沃,曾被比方“插一根筷子都能发芽”。但在土地没有流转之前,主要是散户式经营。“以前,村里主要抓油厂、加工厂等小型工业,土地流转后,农田掌握在大户手中,主要发展农业。”何晓斌告诉记者,潘桥村的土地流转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农业是潘桥村发展的主要优势,潘桥村明确了农业发展总体思路:依托旺发水稻种植到绿新蔬菜种植,从无公害大米到有机蔬菜再到形成本土品牌,这是潘桥农业发展的主方向;延伸蔬菜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参照和县模式建一个小型加工厂,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是当前正在重点考虑的事情;潘桥地处运漕古镇和凌家滩之间,将成为重要的观光带,计划下一步转型发展采摘业,并将此作为未来发展的最大方向。“脱贫首先在于观念脱贫,我们希望通过绿新蔬菜的示范带动作用将潘桥农业发展的思路传递给大家,让大家都愿意来试一试。”何晓斌说。■手记无论是与田之发的深入交谈,还是走近杜友芳等人,又或是对话何晓斌,记者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潘桥人的脱贫格局很大,他们着眼于脱贫而不局限于脱贫,他们脚踏实地走好脱贫的每一步却又从未忘记致富的梦想。梦在远方,路在脚下,潘桥人在路上。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